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34期 
刊出日期:2016-01-01
  

  • 全选
    |
    圖版
  • 词学. 2016, 0(34): 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論述
  • 吴熊和
    词学. 2016, 0(34):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國的詞學》一文,是吴熊和先生於一九八八年七月隨杭州大學代表團訪問日本時,在静岡縣立大學、島根大學所作的學術報告。 吴熊和先生辭世後,我在編輯《吴熊和教授紀念集》及整理先生遺稿、未刊稿的過程中,浙江大學韓國研究所陳輝先生賜告,當年曾與吴熊和先生同行訪日,並擔任吴先生所作報告的現場翻譯,故至今尚保存着當時的鉛印底稿。這是吴熊和先生未曾在國内發表過的一篇論文,今日能够讀到此文,是要鄭重感謝陳輝先生的。 這篇文章對於中國的詞學尤其是清代詞學所取得的貢獻及其不足,進行了梳理;對於二十世紀中國詞學的成就作了界定與肯定;對於詞學的進一步發展方向作了探討。著墨不多,要言不煩,卻能使讀者對於整個中國詞學的發展有提要鉤玄式的理解。其次,文章對於詞調之學作了進一步開拓研究的示範,即從聲情和詞人擇調問題入手,探討另建“詞調之學”的可能。再次,文章提出探討詞源問題,不僅應從音樂方面考慮,還需要從詞與樂工、歌妓之關係等社會、文化、制度條件等方面予以考慮,才能“找到新的線索”。另外,由於是面向日本學者所作報告的緣故,文章還對中日詞史與詞學的聯繫作了回顧與展望。對照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唐宋詞通論》中的相關論述,不難發現吴熊和先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是有進一步發展的。 將近三十年過去了,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詞學問題和發展方向,有的已頗獲進展,而諸如新的“詞調之學”及域外詞學研究等方面,還存在着廣闊的開拓空間,有待後來學者的繼續推進。這更加印證了吴熊和先生敏鋭高遠的學術眼光和本文的學術導向意義。 陶 然謹跋 二0一五年六月
  • 施議對
    词学. 2016, 0(34): 8-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歌詩與歌詞,兩種不同的詩歌樣式。其不同之處,主要體現於形式,至於内容,則頗難清楚劃分。吴世昌説,讀詞要讀原料書。我給加上一句,讀詞讀形式。形式變换,促使新樣式的出現。由形式入手,從上與下以及内與外多個角度,深入詞境,體驗詞心,方才能獲新知;由文字遊戲到遊戲文字,因畫境而化境,志於學、遊於藝,方才能得真傳。王國維説須入乎其内,又須出乎其外,亦此之謂也。
  • 潘知常
    词学. 2016, 0(34): 24-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李煜詞與其他的帝王詞相比,作品“多出”的是美學的終極關懷。西方哲學與美學中提出的“邊緣情境”概念,非常有助於揭示李後主作品中“多出”的美學的終極關懷。透過“邊緣情境”,李後主看到了人生本身,因此“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寫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無”。
  • 樓 培
    词学. 2016, 0(34): 39-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宋代丁謂目前僅存的兩首《鳳棲梧》詞,本文考證其作年當在大中祥符五年,其本事當與宋真宗“天書”事件相關,略作发微,以爲詞史補苴罅漏之芹獻。
  • 夏小鳳
    词学. 2016, 0(34): 4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蘇軾和黄庭堅的集句詞,内容上有詠物和抒懷言志兩類。特點上,其一他們崇古尊唐、推崇“二杜”、尤尚晚唐。其中東坡重“二杜小李”,山谷重“大小杜”。其二體現了“以詩爲詞”的詞學思想,表現在“詞之内”和“詞之外”兩個方面。“詞之内”,内容上用集句詞來詠物、抒懷言志,擴大了集句詞的題材範圍和表現空間;詞境上融合詩意,開拓詞境,“以故爲新”。“詞之外”,蘇黄於集句詞中首創詞序;並借鑒詩體的句式、句法、句律,多用小令之五、七言句式,使詩詞互動融合;語言上,多集唐代的五、七言詩歌入詞,體現了詞體語言的雅化傾向。二人的集句詞體現了蘇黄的博聞强識與才學,及對經典的認同與接受,這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 路成文
    词学. 2016, 0(34): 6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國古代文學文體代變,歷代各體均湧現出大量名家經典,這些優秀文學經典對於後世文人和新興文體均産生跨越文體門限的重要影響,後世富於創造力的傑出文人對於這些優秀文學遺産亦多取開放姿態,積極學習,廣泛師法,汲取文學養料,創造大量新的經典。唐宋詞作爲後起文體,對於前代詩、賦等衆多文體中的經典之作,多有繼承、借鑒和創新。柳永、蘇軾、賀鑄、周邦彦、辛棄疾、姜夔等是其中的佼佼者,宋元易代之際的蔣捷《竹山詞》則堪稱典型。
  • 蔡國強
    词学. 2016, 0(34): 80-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欽定詞譜》作爲至今最爲權威的一部詞譜,已經成爲今天創作、研究詞的圭臬,但是,由於清代詞譜學家在對詞的材料掌握、理論認識等各方面還存在著時代局限性,因此,該詞譜尚有不少這樣那樣的錯誤,在詞調調名方面也是如此,張冠李戴、分合不當乃至理念混亂等各種原因引起的詞調調名誤植,則是這些錯誤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因著這樣的錯誤,詞譜作爲“標準”的特徵就會大大誤導今天廣大的詞創作者,所以,指出這個方面的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 徐燕婷
    词学. 2016, 0(34): 102-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許禧身爲清末民初杭州女詞人,撰有《亭秋館詞鈔》四卷。因其晚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陳夔龍繼室的身份,其詞既有女性詞作的一般特徵,又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通過對《亭秋館詞鈔》的細致梳理,并聯繫許禧身生平以及晚清史料,認爲其詞主體部分爲悼女、思女之作,喪女之痛與滄桑之感搆成凄楚哀婉的情感基調,而綉軿隨宦時的故鄉之思與時局動盪中的承平之望也在詞中時有體現,成爲其情感别調。
  • 李劍亮
    词学. 2016, 0(34): 120-1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梁啓超手批《四印齋所刻詞•稼軒詞長短句》,是二十世紀早期稼軒詞整理的重要成果。二00九年,中國書店將其以綫裝書的形式依原樣重刊,定名爲《梁啓超手批稼軒詞》。梁啓超手批《稼軒詞》,涉及稼軒詞集的文字校勘、文本訓釋,稼軒詞的作年、作地考釋,稼軒生平考證,稼軒詞藝術分析以及稼軒詞的詞史地位等,體現了梁氏詞籍文獻整理與詞學批評的特色和成就,爲深化稼軒詞研究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 梅向東
    词学. 2016, 0(34): 134-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周邦彦是王國維用心最久、用力最多的一個詞學批評對象。在大約從一九0五年至一九一五年的全部詞學中,王氏對周詞展開了持續五次的評議;它是一個充滿情感糾葛、認知困境而又繁複多變的過程。這一現象,既與周邦彦其人其詞及其被認知評價的歷史複雜性背景有關,而根源所在,則是二十世紀初王氏文化價值觀的複雜變遷。這一個案是詞學批評史乃至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罕有現象。它充分表明了歷來對於詞的認知,遠比對詩文複雜;更可從中窺見王氏所開啓的古典文學的現代批評視角,而這是一種曠古未有的文學批評實踐。
  • 徐 瑋
    词学. 2016, 0(34): 149-1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陳匪石的《宋詞舉》、《聲執》等詞學論著,近來學者已有論及,至於其詩詞創作則論之者尚少。本文首先結合其生平經歷、時代背景,綜論詞中的時代感及自我形象,然後梳理其詞學思想,以陳氏所推崇的吴文英、姜夔和周邦彦,探討陳匪石在創作時對經典的回應與創新。就整體評價而言,則本文以爲陳詞能顯示一代知識分子面對時局動蕩而感到難有作爲、慷慨悲憤的心靈紀録,在二十世紀的詞壇中佔有不可忽視的位置。
  • 李靜 王紅杏
    词学. 2016, 0(34): 169-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自辛亥至今百年來對詩詞兩種文體之間關係的研究可資啓人者實多。從詞起源的角度,研究者們多從音樂與詞之關係入手,但亦不乏學者指出詩在詞體逐步建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當詞體特徵建立之後,近現代學者們又對詩與詞兩種文體在内容、體性、與音樂關係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並研究了詞人在創作時的“尊詞”、“辨體”兩種思想。對於未來詩詞關係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試圖拈出三個面向,即明清近代詩詞研究,現當代理論的運用以及語言學與文學交叉學科,以供參考。 
  • 書志
  • 梁雅英
    词学. 2016, 0(34): 190-2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傅燮詷於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編成的《詞覯》,原有二十二卷,然因未及刻印,僅有抄本流傳。今所見者,僅存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金天福重輯的六卷本。二00七年張宏生編《清詞珍本叢刊》,亦收六卷本《詞覯》(清天尺樓鈔本)。然此六卷本與金天福本内容亦有所出入。本文以《詞覯》爲底本,辨析其版本源流,再根據《全清詞•順康卷》加以比對,發現《全清詞•順康卷》所收四十闋高珩詞作,中有四首(《沁園春•雜感》、《沁園春》(堪嘆吾生)、《一斛珠•題同前》、《鳳銜杯•無題》)實爲成性作品。《全清詞•順康卷》所收高珩與成性詞作一首(《沁園春》(堪嘆吾生))互見,文字各有差異。《全清詞•順康卷》録高鳳翔詞作三闋(《滿江紅•賀孫本芝壽並得子》、《滿江紅•蒜山懷古》、《意難忘•山家》),互見於吴偉業詞,此三闋實爲吴偉業作。
  • 王 娟
    词学. 2016, 0(34): 208-2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詞學發展,薇垣(中書省)可説得上是個集聚地。況周頤《薇省詞鈔》,專門輯録任職内閣官員的歌詞作品。通過這部選集,可見況周頤進入薇省、任職内閣後詞風的轉變以及詞壇地位的提昇;亦可見將詞學活動的參與,和薇省大、小政事的參與,聯繫在一起的詞史意義。這是況周頤於選域獨樹一幟的創舉。這部歌詞選本,長期被遺忘。今謹藉《詞學》一角,予以推廣。
  • 詞壇漫步
  • 倪春軍
    词学. 2016, 0(34): 221-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歐明俊先生在《口述詞學史研究構想》一文中,對“口述詞學史”定義如下:“口述詞學史就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以録音爲主,對詞學家口述的詞學史料進行記録、整理和研究。”〔一〕在“口述詞學史”的概念出現之前,具有“口述詞學史性質”的詞學訪談已屢見不鮮,葉嘉瑩、鄧喬彬、楊海明、王兆鵬等詞學專家都有詞學訪談公開發表。王水照先生作爲當代宋代文學研究之大家,不僅在文章學、詩學、“錢學”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他的詞學研究也自成風格。二0一三年春,適逢王先生八十壽誕前夕,筆者有幸約訪王先生並就当前詞學研究的热點問題展開討論。今得先生慨允,刊佈斯文,以商於學界同好。
  • 劉軍政
    词学. 2016, 0(34): 249-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二0一五年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由中國詞學研究會主辦、河南大學文學院承辦的“二0一五•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河南省開封市召開。來自海内外九十九家高等院校、科研和出版機構的詞學專家約一百六十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王兆鵬教授致開幕詞,崔海正、趙曉嵐、王偉勇、朱惠國、肖鵬、彭玉平、陳水雲、曹辛華、岳淑珍、張海濤等學者爲大會作學術報告。研討會分别由李昌集和楊國安教授主持。閉幕式上,南開大學孫克强教授作了學術總結。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一百四十五篇,其中有關唐宋詞學六十五篇,金元明詞學十五篇,清代詞學三十四篇,民國及當代詞學二十六篇,其他研究五篇。從論文數量和内容看,當前的詞學研究在保持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 年譜
  • 閔定慶
    词学. 2016, 0(34): 264-3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張綖(一四八七—一五四三),字世文,江蘇高郵人。少聰敏,七歲讀書,通大義,口佔爲詩,時出奇句。十三遭父喪,哀毁如成人。十五遊郡庠,與兄經、紘、從弟繪蜚聲黌序間。督學使者試諸生,兄弟四人更迭首選,時有“張氏四龍”之目。與諸兄讀書武安湖上,自號南湖居士。正德六年辛未(一五一一),與曲家王磐之女成婚。正德八年癸酉(一五一三)中舉,八上春官,不第,遂謁銓曹,嘉靖十四年乙未(一五三五)授武昌通判,專司賦税。十九年庚子(一五四0),擢守光州,賑濟民饑,加意學校,光人德之。述職如京,有司擇其耽吟以譖之,暢然歸家,築室南湖,貯書數楹,晝夜讀書,目爲之眚。二十二年癸卯(一五四三)端午日卒,享年五十七歲。著述頗豐,撰《杜詩通》、《杜律本義》、《詩餘圖譜》等,刊《西崑酬唱集》、《淮海集》、《王西樓先生樂府》、《王西樓先生詩集》等,多稱善本。擅詩、文及長短句,操筆立就,皆合格調。“後學孫張衮”蒐集其詩詞編爲《張南湖先生詩集》四卷,“不肖孤守中”即子守中校刊。
  • 文獻
  • 鄧菀莛輯録
    词学. 2016, 0(34): 302-3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繆鉞字彦威,江蘇溧陽人。一九0四年十二月六日(清光緒三十年十月三十日)出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遷安,後隨家寓居保定。一九九五年一月六日(陰曆甲戌年十二月初六日)病逝於成都。享年九十二。北京大學文科肄業。歷任河南大學、浙江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 繆氏精研文史哲之學,喜讀王國維、陳寅恪著作,謂其學識精博、融貫中西,並能運用新方法,開拓新領域,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平日所作詩詞,注重抒寫襟懷抱負,不爲敷衍酬應之篇、無病呻吟之作。其所爲詩,取李商隱之情韻深美而去其隱晦,採黄庭堅、陳師道之清勁峭折而避其枯淡,自創新境。至於填詞,則因才性所近,受晏幾道、姜夔之影響較深,亦兼採他家之長,蘄向於深美閎約。 所撰《遺山樂府編年小箋》乃迄今所見第一篇詞學著述。發表於一九三六年《詞學季刊》第三卷二期及三期。一九四八年所著《詩詞散論》,由開明書店印行。奠定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中曾指出,當代文藝批評家之中,朱自清、王力、周作人爲前輩權威,而“後起的錢鍾書(他著有《談藝録》)、繆鉞(著有《詩詞散論》),他們的見解以及貫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處,每每超越了王國維、魯迅和周作人。” 有《冰繭庵詩詞稿》四册,録存詩詞作品五百餘首。手訂本《冰繭庵詩詞稿》三卷,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以下是《繆鉞與施議對論詞書》,計三十七通。其中三十通,已見《冰繭庵論學書札》。一、二表示,今版收録次序;(一)(二)表示,冰繭庵版收録次序。爲完整保存,今版收録各函,均將作者當時所附各種背景資料,包括詩詞作品,附録於後,以備參考。
  • 石淩漢著 羅克辛輯校
    词学. 2016, 0(34): 363-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石淩漢(一八七一—一九四七),字雲軒,號弢素,自稱“淮水東邊詞人”,安徽婺源人,久居金陵,爲名醫。初與王孝煃、仇埰、孫濬源等結蓼辛詞社,相與唱酬,四人唱和詞作合刊爲《蓼辛詞》一卷、外集一卷。自作詞集名《弢素》。三十年代复與吴梅、陳匪石、仇埰、廖恩燾、唐圭璋等在南京結集詞社——如社。石淩漢生平論詞之語不多見,今筆者檢索民國文獻,於石淩漢弟子武酉山論詞文章見其多引述石氏論詞之言。另,又見二00九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趙鳳昌藏劄》收録有石淩漢致趙尊嶽函劄兩通,其中一通頗論詞學,亦極富見解。其論雖不成規模,但卻頗有倫脊,尤于宋詞七大家:周邦彦、史達祖、姜夔、吴文英、張炎、王沂孫、周密等所論頗多精到之言。筆者因爲之輯録,擬唐圭璋先生編《詞話叢編》例,命之曰《弢素詞話》。所得凡十則,各則爰據其内容分别簡擬標題以概之。武酉山,生卒年不詳,畢業于金陵大學,黄侃弟子,填詞則師從石淩漢,著有《論宋代七家詞》、《聽鵑榭詞話》、《有山詞草》、《閉影軒詞稿》等,論文及詞作多發表于金陵大學諸刊物雜志中。
  • 彭玉平
    词学. 2016, 0(34): 368-3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校訂説明:此校訂以今藏國家圖書館抄本《履霜詞》爲底本,參校王國維生前所定各本,包括:《人間詞甲稿》,原刊《教育世界》第一百二十三號,丙午四月七期(一九0六),簡稱“甲稿”;《人間詞乙稿》,原刊《教育世界》第一百六十一號,丁未十月十九期(一九0七),簡稱“乙稿”;一九0九年三月抄呈吴昌綬審定之《人間詞》,徑稱“《人間詞》”;一九二一年編定《觀堂集林》之“長短句”,簡稱“集林本”,今依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二0一0年版。   跋     《履霜詞》一種,書名下署“海甯王國維”,今藏國家圖書館特藏部,乃戊午夏日静庵抄示海日樓主人沈乙庵者,時乙庵以詞稿屬定,故亦索閲静庵詞清玩。此前静庵自定詞籍凡三種:《人間詞甲稿》、《人間詞乙稿》及抄本《人間詞》。《履霜詞》乃自定第四種,依抄本《人間詞》痛删而成,止廿四首。今抄本《人間詞》末有静庵補寫文字曰:“戊午四月重定一本,存廿四首。”此《履霜詞》淵源《人間詞》之明證也。越數年,静庵編訂《觀堂集林》,復以此《履霜詞》爲底板,删去《應天長》(紫騮卻照春波緑)一闋,斟酌數字,而成“長短句”廿三首。集林本長短句既與《履霜詞》形同一本,故此兩本均可視爲静庵生前最後删定之本,其意義自非同尋常。     静庵此選雖僅存廿四首,實以少總多,懸格甚高而用心深至,足堪王學或詞學同仁關注。此選前附花箋兩葉,乃静庵致乙庵手書二通。詞凡五葉,葉面無行格界欄,末有短跋一篇,略述“履霜”之意,乃其選心所在。第一葉上“履霜詞”下鈐印三枚:白方“海日/樓”、朱方“乙庵/藏書”、朱方“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卷末鈐印:朱方“長樂鄭氏/藏書之印”。由此數印,可見此本抄贈乙庵後即入藏海日樓,乙庵辭世,其書悉數散去,其中或有爲鄭振鐸所得者。鄭振鐸嘗致書蔣復璁信云:“月來閲市之興大減,亦迄無好書可見。嘉興沈氏之餘書已盡出,絶無佳者,僅一《浙江通志》稿本近百册,索萬金,只能望洋興嘆耳。”此《履霜詞》蓋因價廉而爲鄭氏所得,且似未入其青眼。其後,《履霜詞》復因鄭振鐸西諦藏書而入藏于國圖,其流布經歷大率如是。     乙庵閲静庵詞而揄揚至甚,有“重光再世”之評,或因其詞率多小令,詞境稍近五代北宋之故。而静庵則自許“蹊徑與人異”,蓋其詞别開境界,多寓普泛性人生哲思,欲以此越出當世學人之詞之上也。前此甲稿、乙稿及《人間詞》諸本,皆以“人間”名集,其意正在乎此。而此集以“履霜”爲名,亦静庵跋語所謂“所以有今日之堅冰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之意也。蓋民初“今日”之“堅冰”正藉光宣之“履霜”所不期而至者。静庵嘗致書乙庵亦嘗自述此選“末章甚有“苕華”、“何草”之意”,雖似止評末章《浣溪沙》(已落芙蓉並葉凋)一詞,然静庵既以此闋煞末,當不無收束各詞、曲終奏雅之用心,則斯選之政治隱喻乃昭昭在焉。     甲午冬日溧陽彭玉平謹識于倦月樓
  • 詞苑
  • 濠上詞隱 熊盛元 劉夢芙 段曉華 胡迎建 魏新河 李保民 龐堅 徐戰前 鍾錦 馮永軍 房艷紅 徐源 方培熹 劉慶雲 時新 王昊 胡元翎
    词学. 2016, 0(34): 378-3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叢談
  • 劉慶雲
    词学. 2016, 0(34): 392-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洪德善
    词学. 2016, 0(34): 411-4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況周頤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一〕,寄居上海的況氏子女又韓、錦初等老人,遵其先父懷念家鄉的遺願,將他們保存下來的三十餘件況周頤先生的遺物、遺著、遺稿、藏書等捐贈予桂林文博部門。〔二〕《穀詒堂詞選》即是其中之一。因詞學方面的專家未得識見,得見者又非此方行家而不知其價值,由是錯過了三十餘載。筆者亦非此方面行家,只是有幸在博物館就職,而又有幸因工作之便得以結識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林枚儀研究員。林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認爲《穀詒堂詞選》可能是研究況周頤生平的重要資料,希望能弄清其性質。林前輩的教誨,激勵筆者去探求真相。 《穀飴堂詞選》係況周頤長女況維琚(錦初)、陳巨來夫婦捐贈予桂林文博部門,現藏于桂林博物館。惜詞選保存狀況不佳,前半部分殘損嚴重,已難以識讀。慶幸的是後半部分保存還基本完好,版式、文字仍清晰可鑒。爲九行,行二十五字,雙行小字箋注,有眉批。有墨筆圈點,無手書批語。版心印“穀詒堂詞選”,單魚(圖版一)。内頁見有鈐“夔笙”、“卜娱”等朱文印,爲況周頤藏書無疑。所録詞闕數已無法統計。可識讀者摘舉數例如下:
  • 編輯後記
  • 編者
    词学. 2016, 0(34): 417-4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