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詩詞關係研究回顧與前瞻

李靜 王紅杏

词学 ›› 2016, Vol. 0 ›› Issue (34) : 169-189.

词学 ›› 2016, Vol. 0 ›› Issue (34) : 169-189.
論述

近百年來詩詞關係研究回顧與前瞻

  • 李靜 王紅杏
作者信息 +
文章历史 +

摘要

自辛亥至今百年來對詩詞兩種文體之間關係的研究可資啓人者實多。從詞起源的角度,研究者們多從音樂與詞之關係入手,但亦不乏學者指出詩在詞體逐步建立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當詞體特徵建立之後,近現代學者們又對詩與詞兩種文體在内容、體性、與音樂關係等方面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並研究了詞人在創作時的“尊詞”、“辨體”兩種思想。對於未來詩詞關係深入研究的可能性,本文試圖拈出三個面向,即明清近代詩詞研究,現當代理論的運用以及語言學與文學交叉學科,以供參考。 

关键词

/ / 起源 / 比較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李靜 王紅杏. 近百年來詩詞關係研究回顧與前瞻[J]. 词学, 2016, 0(34): 169-189

参考文献

 
 
〔一〕《御定歷代詩餘提要》中認爲:“詩降而爲詞,始于唐。若《菩薩蠻》、《憶秦娥》、《憶江南》、《長相思》之屬,本是唐人之詩,二句有長短,遂爲詞家權輿,故謂之詩餘。”
〔二〕張惠言《詞選序》認爲:“詞者,蓋出於唐之詩人,采樂府之音,以製新律,因繫之以詞,故曰“詞”。”
〔三〕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商務印書館,二00三年版,第四二頁。
〔四〕胡適《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一0頁。
〔五〕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一七頁。
〔六〕任半塘《唐聲詩》,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三頁。
〔七〕張高寬《淺論詞的文學形體的淵源及發展》,社會科學輯刊,一九八九年,(六) :第一二0—一二三頁。
〔八〕王輝斌《詞起源於中唐詩客論》,《貴州社會科學》,二00三年版,(六):第五七—六二頁。
〔九〕洛地《“詞”之爲“詞”在其律——關於律詞起源的討論》,《文學評論》,一九九四,(二) :第五—一四頁。“律詞”之唱,“歌詠言”的演化——將“詞”視爲“隋唐燕樂”的“音樂文學”是二十世紀詞學研究中的一個根本性大失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二00五年版,(一) :第一—二七頁。謝桃坊曾先後發表《宋人詞體起源説檢討》、《律詞申議》、《音樂文學與律詞問題》與《宋詞的音樂文學性質》,田玉琪發表《關於詞的幾個問題——與洛地先生商榷》等文反駁洛地觀點。
〔一0〕木齋《論李白詞爲詞體發生的標志》,《中州學刊》,二00九年版,(一) :第一九二—一九九頁。
〔一一〕高翀驊《詩學背景下詞體特徵的確立——中晚唐五代詩歌和同時期文人詞關係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二00六年版。
〔一二〕李調元《雨村詞話》中認爲:“詞非詩之餘,乃詩之源也。”
〔一三〕楊慎《詞品序》中認爲:“詩詞同工而異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陸瓊之飲酒樂,隋煬帝之望江南,填詞之體已具矣。”
〔一四〕湯顯祖《玉茗堂選〈花間集〉序》中寫道:“古詩之於樂府,律詩之於詞,分鑣並轡,非有後先。有謂詩降而詞,以詞爲詩之餘者,殆非通論。”
〔一五〕任半塘《唐聲詩》,上海古籍出版社二00六年版,第八頁。
〔一六〕汪森《詞綜序》認爲:“古詩之於樂府,近體之於詞,分鑣並馳,非有先後。謂詩降爲詞,以詞爲詩之徐,殆非通論矣。”
〔一七〕唐圭璋、潘君昭《論詞的起源》,《南京師大學報》,一九七八,(一) :第六三頁。
〔一八〕唐圭璋、潘君昭《論詞的起源》,《南京師大學報》,一九七八,(一) :第五七—六三頁。
〔一九〕除前文所述洛地之文外,尚有李昌集《華樂、胡樂與詞:詞體發生再論》與《詞之起源:一個千年學案的當代反思》,均反對詞乃隋唐燕樂的産物,在此不贅。岳珍《關於“詞起源于隋唐燕樂”的再思考——與李昌集先生商榷》對其觀點進行探討。
〔二0〕李伯敬《關於燕樂的商榷——兼及詞之起源》,《學術月刊》,一九九0,(二) :第六五—六六,二二頁。
〔二一〕當然,近年來亦有學者著眼于文學存在的外部環境來探討詞的起源,如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從酒令的方面對詞的産生加以考察,沈松勤《唐宋詞社會文化學研究》則著重考察唐宋社會民情風俗,包括文人士大夫的消費方式與行爲等與詩詞的關係,李劍亮《唐宋詞和唐宋歌妓制度》則將重心放在歌妓制度與詞的創作傳播上,而文中亦承認,詞作爲一種由詩發展而來的音樂文學,其藝術屬性,很自然地帶有詩體的特徵。他們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字裏行間引向更爲廣闊的空間,均對詞之起源的探討進行了有益的補充。
〔二二〕王國維《人間詞話》,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00五年版:第八一頁。
〔二三〕張中行《詩詞讀寫叢話》,中華書局,二0一二年版: 第四二頁。
〔二四〕以男女之喻用於文學體裁並非張中行首創,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胡雲翼編著《中國詞史略》及《中國詞史大綱》之時,便將詞分别比作有女性與男性二種,胡雲翼繼承胡適對蘇辛的推崇,主張拿作詩的題材與方法作詞。
〔二五〕吴梅《詞學通論》,吉林人民出版社,二0一三年版,第五頁。
〔二六〕繆鉞《繆鉞説詞》,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第四頁。
〔二七〕宛敏灝《詞學概論》,中華書局,二00九年版,第一八頁。
〔二八〕葉嘉瑩《論詞的弱德之美——石聲漢〈荔尾詞存〉序》,《農業考古》,一九九九年版(一):第一五九頁。
〔二九〕張正體《詞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八二年。
〔三0〕趙山林《詩詞曲藝術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三一〕熊大權《略論詞優於詩的抒情特徵》,《九江師專學報》,一九八八年版(二):第六0—六四,第三七頁。
〔三二〕杜毅、潘善琪《詩莊詞媚管窺》,《文學評論》,一九八四年版(三):第一0八—一一二頁。
〔三三〕胡國瑞《詩詞體性辨》,《中國韻文學刊》,一九八八年版(二、三):第一一七—一二二,九八頁。
〔三四〕劉石《試論“以詩爲詞”的判斷標準》,《詞學》,二000年版(一二):第二四頁。
〔三五〕諸葛憶兵《“以詩爲詞”辨》,《 北京大學學報》,二0一一年(一): 第二七—三四頁。
〔三六〕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二0一0年。
〔三七〕李冰《常規關係與唐詩宋詞的解讀》,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二00七年版。
〔三八〕萬雲駿《試論宋詞的豪放派與婉約派的評價問題——兼評胡雲翼的〈宋詞選〉》,《學術月刊》,一九七九年,(四):第四三—四八頁。
〔三九〕錢建狀、劉尊明《尊詞與辨體:宋詞獨特風貌形成中的一對矛盾因數》,《 湖北大學學報》,二000年版,(三):五八—六二。
〔四0〕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研究的六個層面》,《江漢論壇》,二00六年版,(五):第一0九—一一三頁。
〔四一〕王士禎《花草蒙拾》,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版:第六七五頁。
〔四二〕況周頤《蕙風詞話》,《詞話叢編》,第四四一九頁。
〔四三〕鍾振振《散點透視“宋詞運用唐詩”》,《文學評論》,二00九年版(四):第六三—六六頁。
〔四四〕黄昭寅《論宋詞對唐詩的繼承問題》,《德州學院學報》,二00六年版(四):第一0—一四頁。
〔四五〕葉幫義、余恕誠《“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中晚唐詩歌的一種重要走向》,《東方叢刊》,二00八年(一):第一六五—一八三頁。
〔四六〕王偉勇《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四七〕李定廣《論北宋詞與晚唐詩的近親關係——兼論正確解讀宋詞化用唐詩現象的文化涵義》,《求索》,二00六年版(一一):第一七0—一八七頁。
〔四八〕萬雲駿《晚唐詩風和詞的特殊風格的形成及發展》,《西北大學學報叢刊(唐代文學)》,一九八一(一)。
〔四九〕木齋《論唐宋詞的詩體借鑒歷程——以温韋、張先、晏歐、少游、美成體爲中心線索的探討》,《社會科學研究》,二00六年版(三):第一七二—一七八頁。
〔五0〕〔日〕内山精也《兩宋檃栝詞考》,《學術研究》,二00五年版(一):第一二八—一三五頁。
〔五一〕劉京臣《盛唐中唐詩對宋詞影響研究——以六大詩人爲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二0一0年。
〔五二〕李然《温庭筠詩詞意境比較研究》,《石河子大學學報》,二00四年版(二):第五一—五四頁。
〔五三〕如嚴安政,《試論白居易在詞發展史上的貢獻》,《唐都學刊》,一九九七年第二期;張丙林,《宋詞對自居易的受容及其文化解讀》,《中國韻文學刊》,二00一年第一期;衛亞浩、唐林軒,《從白居易的詩到柳永的詞——白詩與柳詞傳播現象比較》,《中國韻文學刊》,二00三年第一期;袁永霞,《白居易與李商隱的感傷特徵及對宋詞創作的影響》,《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二00五年第六期;丁楹,《論白居易詩與唐宋詞的内在契介》,《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00七年第二期;肖偉韜,《白詩柳詞的叫比性及其内在成因》,《白居易研究的反思與批判》,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二00八年版,第二五二頁。
〔五四〕如尤振中,《昌穀詩影響概述》,《蘇州大學學報》,一九八四年第一期;楊鴻雁,《李賀的創作與詞》,《貴州大學學報》,一九八九年第四期;啓耕田,《試論李賀對詞的影響》,《廣西師範大學學報》,一九九八年第二期;周茜,《詩與詞的異代交響——李賀、吴文英藝術風格比較》,《思想戰線》,二00七年第五期;劉豔萍,《從李賀、温庭筠豔詩看中牌庚豔詩的詞化傾向》,《天中學刊》,二00八年第六期。
〔五五〕如楊有山,《試論李商隱在詩詞文體嬗變中的作用》,《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二00二年第三期;文明剛,《論兩宋詩詞對李商隱的接受》,暨南大學二00三年碩士學位論文;張英,《論李商隱詩歌與唐宋婉約詞的關係》,東北師範大學二00六年碩士學位論文;張英,《“無題”之非功利的創作自由與開放性的闡釋自由——論李商隱詩歌之無題與唐宋詞之無題的相似性》,《北方論叢》,二00八年第二期。
〔五六〕如孫宗英、錢建狀,《山谷詞與唐詩》,《古典文學知識》,二00九年第六期;金丙燕,《論黄庭堅詞的詩化傾向》,《蘇州科技學院學報》,二00七年第三期;孫虹,孫蒙,《論黄庭堅“好詩”詞風對宋詞内質的重構》,《江南大學學報》,二00八年第五期。
〔五七〕如關寧,《試論賀鑄對杜牧的認同與繼承》,《廣西師院學報》,二00一年第一期;符繼成、趙曉嵐,《“小李杜”與“賀周”——詩詞發展中的“異代同構”及其文化動因》,《文藝研究》,二0一0年第四期。
〔五八〕如夏睛《淺論周邦彦詞對李商隱詩的繼承》,《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五九〕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詞話叢編》第三三八七頁。
〔六0〕王水照《從蘇軾、秦觀詞看詞與詩的分合趨向——兼論蘇詞革新和傳統的關係》,《復旦大學學報》,一九八八年版(一):第七四—八二頁。
〔六一〕吕肖奂《宋代詞人之詩敘論》,《四川大學學報》,二00二(一):第一00—一0六頁。
〔六二〕許芳紅《論唐宋詞對南宋詩的滲透——以范成大、陸游、姜夔爲中心的初步探討》,《文學遺産》,二00八年(六):第五九—六七頁。
〔六三〕日本漢詩深受明詩影響。由於江户時代的閉關鎖國政策,只有中國和荷蘭的商船獲準駛入長崎港,導致了大批中國書籍的輸入,再加上德川幕府的鼓勵文教政策,這一時期詩社蜂起,詩集、詩話大量刊印,並有大批專職詩人出現。江户時代以荻生徂徠爲首的萱園派(或稱古文辭派)深受明前後七子影響,頗有以“詩必盛唐”爲宗之態;然而正如前後七子之主張遭到公安派、性靈派反撥一般,萱園派的習唐、擬唐之風後來亦被山本北山及江湖詩社所抨擊,呈現出了取代萱園派而風靡天下的勢頭。梁田蜕岩對此曾道:“元禄中自江户白石先生出,專祖述唐詩,其門下學萬曆七子,自是世上詩風漸移焉。相繼徂徠先生先生變前之詩風,是又以七才子爲主,其門派中,三四高明作者出矣。”
〔六四〕如一九0四年林傳甲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學的中國文學史講義,編撰出了國人最早的文學史之一《中國文學史》;三十年代童行白依據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年)笹川種郎的《中國文學史》編著出《中國文學史綱》。這些著作其中都有關於詞史的論述。
〔六五〕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第七八頁。

15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