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至明,知識性詞作自注數量有限,陳師道、劉克莊及卓人月是其間值得關注的作家。詞學史上首次大規模出現知識性自注的詞集是朱彝尊的《茶煙閣體物集》,這與朱彝尊康熙十八年以後的治學經歷密不可分。浙派後繼群起效法,用數百首詞作及自注的創作實績使詠物詞與知識性自注結合的寫作模式成為「標準」。但是在知識上的「徵實」卻導致了在體物上的「鑿空」,固化的模式需要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焦循賦予了這一模式以考辨性的學術價值,況周頤則在其中探索了知識性自注的情感表達空間。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詞自注研究”(項目編號20CZW022)、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宋詞三百首》及相關文獻彙編、整理與研究”(批准號:2018EWY00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