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燾與二十世紀詞學生態 ——以《天風閣學詞日記》所記況周頤二事爲例

CI XUE ›› 2016, Vol. 0 ›› Issue (35) : 142-159.

CI XUE ›› 2016, Vol. 0 ›› Issue (35) : 142-159.

Author information +
History +

Cite this article

Download Citations

References

 
〔一〕《歷代詞人考略》(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二三年版,第一五五六頁。
    〔二〕《夏承燾集》第五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第三四一頁。
    〔三〕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十五卷,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二一年版,第三三一—三三二頁。有學者誤讀此信,以爲王國維代劉承幹撰此《歷代詞人徵略》。參見陳鴻祥《王國維年譜》,齊魯書社一九九一年版,第二頁。陳譜並引唐圭璋語曰:“北京某圖書館有《歷代詞人小傳》,實爲王静安先生編撰。”按,唐先生此語不知究出何處,僅見陳譜引用。陳譜附録一《王國維著譯書目》之七《疑爲他人代撰、尚待查訪者》第一即列此《歷代詞人徵略》,括注“亦名《歷代詞人小傳》”,並説明曰:“據王氏書劄,此書乃代劉承幹(翰怡)輯。”第三四四頁。李性忠《海上相逢書友情——王國維在滬期間與劉承幹的交往》一文也持此説,參見《圖書館雜志》二年第七期,第二七頁。
    〔四〕馬興榮《況周頤年譜》,《楚雄師專學報》一九九九年第四期,第七頁。鄭煒明《況周頤先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二八六—二八七頁。
    〔五〕曹紅軍懸想蕙風此書早成於清亡之際,晚年居滬貧困不繼,至賣文爲生,無力删訂、刊行舊作,致使手稿散落爲劉承幹所獲,遂重加删訂繕寫,以成今日之貌。此乃純粹無根之詞。參見曹紅軍《歷代詞人考略影印前言》,《歷代詞人考略》(上),第六頁。孫克强説此書在民國初年産生重要影響,也不符合事實。參見孫克强《〈歷代詞人考略〉作者考辨》,《文獻》二三年第二期。
    〔六〕劉承幹《求恕齋日記》五十一册,今藏上海圖書館,另有解放後數册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七〕參見況周頤撰,屈興國輯注《蕙風詞話輯注》,江西人民出版社二年版,第三五一頁。
    〔八〕王慶祥、蕭文立校注,羅繼祖審訂,長春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東方出版社二年版,第三八頁。
    〔九〕曹紅軍《歷代詞人考略影印前言》,《歷代詞人考略》(上),第六頁。關於删訂者的身份,徐豔珠基本上接受了曹紅軍的看法,參見其《被忽略的存在——〈歷代詞人考略〉引用〈人間詞話〉情況概説》,《九江學院學報》二九年第一期。
    〔十〕《歷代詞人考略》(下),第七七三頁眉批。
    〔一一〕況周頤《餐櫻廡漫筆》,《申報·自由談》,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二月十八日。
    〔一二〕參見王國維一九一三年一月五日致繆荃孫信,《王國維全集》第十五卷,第四七頁。
    〔一三〕況周頤有時爲求一字之真而遍檢各書,如趙汝愚字子直,但《陽春白雪》則署“子真”,爲求確解,況周頤曾翻檢諸書,其精嚴可知。參見《考略》卷三十“趙汝愚”名下按語,第一二二頁。
    〔一四〕劉承幹《求恕齋集》,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一五〕以上關於書名稱呼的變化,參見《求恕齋友朋書劄》、《求恕齋函稿》,上海圖書館藏。
    〔一六〕《歷代詞人考略》(下),第一五四六頁。
    〔一七〕參見饒宗頤《詞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編)》,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版,第二二二頁。
    〔一八〕《夏承燾集》第七册,第三六二頁。
    〔一九〕參見《詞壇消息》,《詞學季刊》第一卷第四號,第二一六頁。
    〔二十〕此序在解放後版本中被抽去。此轉引自張暉《龍榆生先生年譜》,學林出版社二一年版,第五七頁。
    〔二一〕孫克强《〈歷代詞人考略〉作者考辨》云:“《考略》中的“按語”乃代劉承幹立言,涉及對所論詞人的詞學淵源、風格的評論、文獻的考辨等,龍榆生等人所引即出自“按語”。”作者恐未一一覆核原書,致有此誤。《文獻》二三年第二期,第二一頁。
    〔二二〕參見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第二一、二五、二九、三一、四二、六五、一五四—一五五頁。
    〔二三〕參見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第二七、五二、九八、一六四、一七、二頁。
    〔二四〕參見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第一六六頁。
    〔二五〕參見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第五六、一六一—一六二頁。
    〔二六〕參見龍榆生編選《唐宋名家詞選》,第一六—一六一頁。
    〔二七〕此文收録于張鳳等編《創校廿五年成立四周年紀念論文集——國立暨南大學紀念刊物之一》,國立暨南大學秘書處印務組發行,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二日,“學術”第七—一六頁。
    〔二八〕《夏承燾集》第七册,第三四七頁。
    〔二九〕《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五四年五月十日,《夏承燾集》第七册,第三九六頁。
    〔三十〕參《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夏承燾集》第七册,第四四二頁。
    〔三一〕參《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五五年六月一日,《夏承燾集》第七册,第四六一頁。
    〔三二〕《夏承燾集》第五册,第三四一頁。
    〔三三〕轉引自林玫儀《況蕙風研究資料補述》,《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七輯,北京大學出版社二八年版,第五一八頁。
    〔三四〕轉引自林玫儀《況蕙風研究資料補述》,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編《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七輯,第五一七、五一八頁。
    〔三五〕此轉引自陳平原、王風編《追憶王國維》(增訂本)所録羅莊《海東雜記》題注,編者稱乃由陳鴻祥《王國維年譜》引羅仲安札中録出此節文字,但筆者粗檢一過,竟未覓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九年版,第三五五頁。
    〔三六〕罗莊著,徐德明、吴琦幸整理《初日樓稿》,上海辭書出版社二一三年版,第一七頁。
    〔三七〕《初日樓稿》,第一七—一八頁。
    〔三八〕羅振常《祭長女莊文》,《初日樓稿》,第一一五頁。
    〔三九〕《歷代詞人考略》(下),第一五四五—一五四七頁。
    〔四十〕參見王國維一九一六年九月十四日致羅振玉信,《王國維全集》第十五卷,第一九九頁。
    〔四一〕《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第三八頁。
    〔四二〕馮幵《清故通議大夫三品銜浙江補用知府況君墓志銘》,轉引自寒冬虹《新見況周頤墓志銘拓本》,《文獻》一九九四年第一期,第二八二頁。
    〔四三〕張爾田《近代詞人逸事》,《詞學季刊》第二卷第四號,第一七五頁。
    〔四四〕王國維一九一二年十一月致信鈴木虎雄云:“近作《蜀道難》一首,乃爲端午橋尚書方作。”《王國維全集》第十五卷,第六二頁。
    〔四五〕罗忼烈《況周頤先生年譜·序二》,鄭煒明《況周頤先生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一頁。
    〔四六〕《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四日,《夏承燾集》第五册,第三八九頁。
    〔四七〕《天風閣學詞日記》轉録張爾田一九三六年三月致夏承燾信,《夏承燾集》第五册,第四三三頁。
    〔四八〕《天風閣學詞日記》一九三六年三月廿二日録張爾田信,《夏承燾集》第五册,第四三五頁。
 

126

Accesses

0

Citation

Detail

Sections
Recommend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