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仲謀撰 王静 王賀輯校
词学. 2016, 0(35): 362-383.
以韻語形式論詞,元明之季已肇其端,降至有清一代,則蔚爲大觀,至如厲鶚、譚瑩之《論詞絶句》,近人劉咸炘之《詞學肄言》,可謂其間上佳之作。然與一般所謂“詞話”不同,韻語之體制極其有限,勢不得不以非韻文作注,以爲補充説明。若是必須説明,則何妨徑直以正文出之?夫此類著作既已難爲,何況“精煉有餘而詳明不足”,〔一〕因此雖有數千首之夥,向遭學界忽視。直至近年來王偉勇編《清代論詞絶句初編》(臺北里仁書局二九年版),孫克强、裴喆編《論詞絶句二千首》(南開大學出版社二一四年版),程郁綴、李静著《歷代論詞絶句箋注》(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一四年版)諸書問世,此類詞學論著始引起廣泛關注,此衆所周知者也。然諸書仍不免遺珠之恨,近人楊仲謀氏之《説詞韻語》即是其中之一。 作者楊仲謀,號果齋,生於一九一年,然其籍貫、職官、學經歷、交遊皆不甚詳備。考其生平,惟彼充任中華民國陸軍步兵學校之教官一節,毋庸置疑。其《説詞韻語》揭載於陸軍步兵學校(時駐貴州省遵義市)出版之《鐘聲月刊》第十、十一、十二各期。該刊約於一九四六年九月創辦,以研究學術爲宗旨,雖然聲明“歡迎外稿”,仍不脱同人期刊之性質,撰稿者泰半爲該校師生。此著之外,彼尚於該刊發表《瘦影詞》詞作若干,是故《説詞韻語》前序云:“去秋搜集《瘦影詞》竟,乃更捉筆,將昔日讀詞所得,作七言絶句若干首,爲《説詞韻語》,而加小注以説明之。”編者亦謂其爲固定“寫稿人”也。此一節亦可由貴州遵義《政協文史資料》等記録證實。一九四九年楊氏南遷去臺,《説詞韻語》爲其早年著作。其間輒云“吾師劉咸炘宥齋先生《詞學肄言》”,劉著影響之大,遠勝於其所稱引之王國維、龍沐勛(榆生)、繆鉞、黄昇諸先賢時彦。楊氏是否曾受業於劉咸炘,抑亦出於一己之天性,而終生雅善詞學,則仍屬疑問。 然《説詞韻語》解析詞之文體源流,分疏與詩、音樂之關係,品評温庭筠、韋莊、皇甫松、歐陽炯、晏幾道、司空圖諸家詞作,討論《花間集》何以成爲詞學典律,乃至詞體、詞格、詞之語言諸問題,不無一得之見。《歷代詞話叢編》、《續編》、《補編》等大型叢書,及海峽兩岸出版之其餘各種詞學論著目録、詞學史著俱未道及。實則是著之發現,不惟於詞學之苑囿新添一風景,可補前修之未逮,之於近現代教育史、學術史、地域文化、校園文學等領域之研究,亦不無裨益。職是之故,我們特爲輯録、校勘,投寄《詞學》專刊重新發表。所謂輯録,自不待言;校勘云云,則以原刊本雖出之以鉛印,仍存有大量衍文、脱文及誤簡,不敢不爲。凡所校注,不出任二北先生《詞學研究法》所繹之範圍,首正誤,次校異,次補脱,次存疑,次删複,閲者一觀便知。猶有可表者有二:其一,其間漫漶不清、難以識别之文字,俱以□號標示,考索或有得,一併付之注文。其二,是著發表時雖採用新式標點,仍有不少錯誤,俱作校勘,然由於其引徵浩繁,間或手民誤植,致使其引文之標點亦未能一律,此類情形非是一處兩處,爲避繁瑣,覆按原文,徑爲之改,不另出注,至於引文,未嘗作任何更動。是著既校訖,略作按語如右,或可爲識者助,至於探幽燭微,略窺其精,則有待另文發覆,兹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