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據本文的研究,「傖父」一詞最早或可追溯至東漢,而這個詞語本身,初時並無任何貶義;直至宋代,仍有學者指出「傖父」乃尋常稱謂語,並無駡義。此詞相關的貶義,其實只曾産生於應用時的語境之中。後世辭書多不察,以此詞爲駡人語,乃以某一文例之用義凌駕於詞的本義,屬以偏概全。我們考知,「傖父」一詞由南朝至明清,已用作書畫藝術和詩文評論術語。而此詞作爲詞學批評術語,則最早見於北宋末年陳師道詞話,漸次盛行於明清時期。作爲詞學批評術語,此詞的用法十分多元化且具相對性,涉及評論詞的體格、詞體正變的分野、風格氣質、語言修辭、對詞律的認識等等。「傖父」是一種人物形象,用於詞評之中,它代表了俚、俗、粗、硬、獷、率、莽、直露、刻劃、拖沓、堆砌、刻意模仿等等比較抽象的概念。
关键词
傖 /
傖父 /
術語 /
文藝批評 /
詞學批評
{{custom_keyword}} /
鄭煒明 陳玉瑩.
詞學批評術語「傖父」考論[J]. 词学, 2015, 0(33): 31-55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title}}
{{custom_sec.content}}
参考文献
〔一〕見宋史季温撰:《山谷别集詩注》卷下,葉二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之電子版檢視原文,下同)。
〔二〕見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左思》;(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十一月第一版;第八册,第二三七七頁。
〔三〕見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説新語》卷中之上,葉二十一下至二十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第二〇二—二〇三頁。(按:只引原文,異體字改用通行字引録。)
〔四〕詳參余嘉錫:《釋傖楚》;見《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第二版,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二二七—二三八頁。
〔五〕余嘉錫:《釋傖楚》;見《余嘉錫論學雜著》;(北京)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十一月第二版,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第二三〇—二三一頁。
〔六〕見《補注杜詩》卷十八,葉二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七〕見《九家集注杜詩》卷十八,葉二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八〕《漢語大詞典》(第一卷)(海外版);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上海辭書出版社聯合出版,一九八七年一月香港第一版;第一六〇二頁。
〔九〕詳參鄭煒明著:《況周頤先生年譜稿》;(香港)詩坊,二〇〇七年七月第一版;第一〇四—一〇五頁。此部書稿,最早於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呈交爲吾師 饒宗頤先生九十華誕祝壽之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〇〕鄭煒明、陳玉瑩:《況周頤的「傖父」和「秀鐵面」考論》;見《第二届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第五五五—五七四頁。
〔一一〕詳參拙著《況周頤的「傖父」和「秀鐵面」考論》;見《第二届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十周年館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〇一三年十二月;第五五五—五七四頁。
〔一二〕《新華字典》(一九七九年修訂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八〇年;第四一九頁。
〔一三〕《辭淵》(新校訂版);(香港)華通公司,一九八二年九月校訂版;第一三一〇頁。
〔一四〕賴力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術語的類型和特點》;見《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三版第六期,二〇〇八年十一月;第七八頁。
〔一五〕見録於《文章辨體彙選》卷四百三十八,葉四,「古今書評(袁昂)」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則其實早見録於《太平御覽》卷七百四十八,葉四,「袁昂古今書評」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中庾肩吾作施肩吾,無似字,便音態出作音態便出。案:《梁文紀》卷九,葉三十五,「施肩吾書」條下注:「武帝評書作吴施鼎。按施肩吾乃唐人,此必庾肩吾之誤也。」(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六〕見葉五,「書評(袁昂)」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七〕見葉五,「隨僧智果書」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八〕見葉四十九,「書評(梁武帝)」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一九〕見葉十八,「施肩吾書」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〇〕見葉六,「隨僧智果書」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一〕見葉十三,「梁袁昂古今書評」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二〕見葉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三〕見葉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四〕康有爲撰:《廣藝舟雙楫》;見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本,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六五年五月臺一版;第九四頁。
〔二五〕見録於明唐志契(一五七九—一六五一):《繪事微言》卷上,葉六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二六〕清王原祁撰:《麓臺題畫稿》卷第三十三,葉十二;《昭代叢書》本;見《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一〇六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二一八頁。
〔二七〕見録於俞劍華編著:《中國畫論類編》,第二編「泛論」(下);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九八六年十二月第二版;第二九〇頁。
〔二八〕吴湖帆著:《梅景書屋隨筆》;見梁穎編校:《吴湖帆文稿》;(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二〇〇四年八月;第二八三頁。
〔二九〕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校注》;(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二年七月第一版;第一六六頁。
〔三〇〕清毛先舒:《詩辯坻》卷三,郭紹虞輯:《清詩話續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第六七頁。
〔三一〕見葉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二〕見葉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三〕清焦袁熹:《此木軒詩》卷五,南開大學圖書館藏《此木軒全集》;轉引自裴喆論文《清初詞人焦袁熹及其論詞詞》,刊於中國韻文學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二〇一一年十月;第三四頁。
〔三四〕清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第六十三則;見《原詩 一瓢詩話 説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九月第一版,第二五〇頁。
〔三五〕清黄子雲:《野鴻詩的》不分卷;見《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一七〇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九七頁。
〔三六〕見卷一百五十三,葉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七〕見葉十三至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三八〕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王昌齡條第三一四頁、元稹條第三六一頁、貫休條第三九三頁、李建勳條第三九四頁、歐陽修條第四一二頁、梅堯臣條第四一六頁、曾幾條第四四三頁。
〔三九〕清楊際昌:《國朝詩話》卷之二;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七一四頁。
〔四〇〕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四;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四三六頁。
〔四一〕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四;見郭紹虞編選,富壽蓀點校:《清詩話續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十二月第一版;第一四三五頁。
〔四二〕見劉納編著:《陳三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第二一五頁。
〔四三〕陳曾壽:《蒼虬閣詩》;見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五輯;(臺灣)文海出版社,一九七四—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頁。
〔四四〕吕思勉:《宋代文學》;見王雲五主編:《百科小叢書》之第五三七種:(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一年八月初版,一九三三年三月印行(國難後第一版);第四七頁。
〔四五〕錢鍾書:《錢鍾書集·談藝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二〇〇一年一月北京第一版,第四四四頁。
〔四六〕見光緒《沔陽州志》卷十一《藝文》;收録於《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集》四十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成都)巴蜀書社,二〇〇一年第一版,第六〇七頁。
〔四七〕見葉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四八〕清李慈銘撰、由雲龍輯:《越縵堂讀書記》;(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五九年,第二九五—二九六頁。
〔四九〕《御選歷代詩餘》卷一百十五,葉十九;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〇〕見清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下卷》;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八七四頁。
〔五一〕見葉二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二〕見褚斌傑、孫崇恩、榮憲賓編:《李清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六月第一版;第三六頁。
〔五三〕見陳乃乾輯:《清名家詞》第一册;上海書店(根據開明書店一九三七年初版複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見《南溪詞·序》,第一頁。
〔五四〕見明沈謙撰:《東江雜鈔》卷七,葉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九五》;(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一版;第二四五頁。
〔五五〕見清汪懋麟撰::《錦瑟詞話·詞話》葉一.《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詞類》第一七二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第二五五頁。
〔五六〕見清沈雄:《古今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八一六頁。
〔五七〕見清沈雄:《古今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一〇四四頁。
〔五八〕清王士禎:《花草蒙拾》;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六七七頁。
〔五九〕見清沈雄:《古今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七二九頁。
〔六〇〕清沈雄:《柳塘詞話》;見葛渭君編,《詞話叢編補編》第二册;(北京)中華書局,二〇一三年一月第一版;第八〇六頁。
〔六一〕見卷三葉三十一,卷四葉四,卷十一葉二十,卷十四葉十八,卷十九葉十五,卷十九葉二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六二〕清陳維崧:《湖海樓詞》;見陳運彰輯,《毛翰林詞/湖海樓詞/炊聞詞》,出版時地不詳(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藏本);第八頁。
〔六三〕清賀裳:《皺水軒詞筌》;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六九六頁。
〔六四〕清賀裳:《皺水軒詞筌》;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七〇六頁。
〔六五〕清吴衡照:《蓮子居詞話》卷二;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三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二四二三頁。
〔六六〕清劉熙載:《詞概》;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三七〇六頁。
〔六七〕清譚獻:《復堂詞話》;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三九九三頁。
〔六八〕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第二;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四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一月第一版;第三七九九頁。
〔六九〕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葉十五至十六;《惜陰堂叢書》本;(臺北)世界書局影印,一九七九年十月五版。
〔七〇〕詳參鄭煒明、陳玉瑩:《釋「傖」》(待刊)。
{{custom_fnGroup.title_cn}}
脚注
{{custom_fn.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