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姚燮(1805-1864):《疏影樓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案《疏影樓詞》分為〈畫邊琴趣〉上下、〈吳涇蘋唱〉、〈剪燈夜語〉、〈石雲吟雅〉五卷,道光十三年(1833)刻。今本據李一氓(1903-1990)精鈔本附刊《續疏影樓詞》八卷。
2 蔣敦復(1808-1867)《芬陀利室詞》分為〈綠簫詞〉、〈碧田詞〉、〈紅衲詞〉、〈青瑟詞〉、〈白華詞〉、〈拈華詞〉六種,參陳乃乾(1896-1971)輯:《清名家詞》 (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香港:香港太平書局,1963年),第八冊,頁1-86。《芬陀利室詞話》三卷,參唐圭璋(1901-1990)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第四冊,頁3625-3679。
3 1862年2月2日,〈黃畹上太平天國書〉,載北京大學《國學季刊》四卷一期,1934年。原件藏北京故宮圖書館。
4 王韜著:《弢園文錄外編》十二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月)。
5 忻平(1954-)列出王韜著作目錄及版本,計已刊書目40種、未刊書目18種、流傳到日本的王韜部分書目20種,參《王韜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4月),頁241-251。又光緒十五年(1889)王韜弢園著述總目,凡36種。參張志春(1941-)編著:《王韜年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頁179-180。
6 參王晉光(1950-)〈王韜──香港作家鼻祖論〉,原刊黃維樑(1947-)主編《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頁59-73。收入王晉光著:《香港文學鼻祖王韜》(香港:田疇文獻坊,2010年9月),頁7-31。
7 《四溟瑣紀》第一卷(上海:申報館,光緒元年乙亥正月刊,1875年2月),頁22-24。尊聞國主人美查(Ernest Major,1830?-1908)乃
英国商人,1872年在上海創辦《申報》,其後設立點石齋印書局,創辦《點石齋畫報》,用活字印《古今圖書集成》1628冊,仿乾隆「聚珍版叢書」印名著160餘種;並增辦遂昌火柴廠和圖書集成印書局等企業。8 忻平著:《王韜評傳》,頁247,251。
9 張志春編著:《王韜年譜》,頁180。
10 朱德慈(1963-)著:《近代詞人考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頁95。
11 《芬陀利室詞話》卷二,《詞話叢篇》,頁3662。
12 謝章鋌(1820-1903)《聽秋聲館詞話》之〈近人詞補〉錄吳縣江韻樓鳯笙〈點絳唇〉云:「不為春愁,只愁人似春將老。繁華多少。花事匆匆了。 幾疊屏山,幾折紅牆繞。憑欄眺。依依斜照。鎮日無人到。」《詞話叢篇》第三冊,卷十六,頁2785。
13 《芬陀利室詞話》卷三,《詞話叢編》,頁3678。
14 尤振中、尤以丁編著:《清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頁861-2。
15 丁紹儀(1815-1884)輯:《清詞綜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頁1080-81。原名《國朝詞綜補》,光緒二十年(1894)刊,正編五十八卷,續編十八卷。
16 嚴迪昌(1943-2003)編著:《近代詞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頁1130-32。
17 本文引詞一般據《四溟瑣紀》本。蔣敦復「悽」作「淒」;「空夜夜、無聊炷香」作「空冷到、鸞衾半床」,《詞話叢編》,頁3662。
18 蔣敦復「筠簾」作「疏簾」,《詞話叢編》,頁3662。丁紹儀「作」作「做」,參《清詞綜補》(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2月),頁1081。原名《國朝詞綜補》,光緒二十年(1894)刊,正編五十八卷,續編十八卷。嚴迪昌同,參《近代詞鈔》(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頁1131。
19 蔣敦復「煞」作「殺」,《詞話叢編》,頁3663。
20 張志春云:「1842年,王韜十五歲。回甫里,就讀青蘿山館。館主顧惺,字滌庵,號青蘿山人,新陽縣貢生。故王韜稱其為明經師。女同學中有顧慧英(顧惺女兒)、曹素雯、某女士。……王韜某女士開始發生感情。」見《漫游隨錄》卷一〈鴨沼觀荷〉,參《王韜年譜》,頁7。
21 據《眉珠庵憶語》,參《王韜年譜》,頁8。
22 王韜〈懷蘅閣內史〉,《蘅華館詩集》,卷一,頁六。
23 王韜〈一舸〉、〈春日茗香寮雜詩〉各詩見《蘅華館詩集》,卷一,頁十五、二十。
24 張志春注云:「《漫游隨錄》卷一〈登山遠眺〉,《弢園著述總目》之《三恨錄》,《蘅華館詩錄》卷二〈海上歸留宿笙村孫氏舍〉、〈笙村紀夢〉,《淞隱漫錄》卷五〈笙村靈夢記〉。」《王韜年譜》,頁29。又王韜詩〈海上歸留宿笙村孫氏舍〉五律三首、〈笙村紀夢〉七律二首、〈重紀夢〉七律二首、〈有感寄紅蕤閣女史仍用前韻〉七律四首(叶斜、瓜、華、紗、叉),《蘅華館詩錄》卷二,頁十一、十二、十七。
25 蔣敦復小序末句作「填此為紅蕤問」。又下片「菭」作「苔」,「寒食」作「寒色」。《詞話叢編》,頁3678。
26 嚴迪昌小序「愺」作「悼」誤。丁紹儀、嚴迪昌小序「此解」作「是解」;上片「作出」作「做得」;「問□皇」作「問東皇」,原缺一字;「碧桃」作「小桃」;「間阻」作「閒阻」。《清詞綜補》,頁1081;《近代詞鈔》,頁1131。《芬陀利室詞話》異文甚多,全錄於下。〈春事盡矣,春愁轉劇,恐絕代佳人,不久於空谷也。青鳥不來,心鬲淒惋,為倚此解,調寄西子妝〉:「柳外煙霏,花邊霧隱,作出濃陰如許。青衫蕉萃淚痕多,今年芳事成辜負。落紅無語。忍親見、殘春歸去。問東風、甚無情嫁了,海棠何處。 短牆外,開盡碧桃,門掩瀟瀟雨。鏡臺信息半無憑,況煙波、幾重間阻。不情不緒。思量著、年時淒楚。怕重來、只剩荒涼院宇。」《詞話叢編》,頁3678;又《清詞紀事會評》「芳事」作「芳草」誤,頁861。
27 丁紹儀、嚴迪昌題作〈齊天樂〉。下片王韜原作「天荒地老,月缺花殘」,格律有誤;宜依丁紹儀、嚴迪昌作「地老天荒,花殘月缺」;參周邦彥「渭水西風,長安亂葉」句。《清詞綜補》,頁1081;《近代詞鈔》,頁1132。蔣敦復小序「悵」作「恨」。上片「堦」作「階」;「菭錢繡逕」作「苔痕繡徑」;下片「天涯恨多間阻。低徊徵鏡約,甚日萍聚。葳蕤深鎖,人面都非,贏得淒涼如許。舊時門戶。更瘦到垂楊,添來愁緒。夢也難尋,幾重江上樹。」改動頗大,惟「葳蕤深鎖,人面都非」句平仄格律依然不合。參《詞話叢編》,頁3678。《清詞紀事會評》幾全依蔣敦復本,惟仍作「苔錢」稍異,頁862。
28 王韜〈有感寄紅蕤閣女史仍用前韻〉四首,《蘅華館詩集》,卷二,頁十七。
29 《近代詞鈔》,頁1130。
30 嚴迪昌云:「蔣敦復是道光、咸豐年間以行跡怪異放誕名聞江南的詞人。今存《芬陀利室詞》五種五卷,係咸豐三年(1853)以前所作,其活躍於太平天國時期的詞作已不可見。」《清詞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頁473。莫立民云:「現存的《芬陀利室詞》六卷,并非蔣氏所填詞之足本,其中絕大部分詞為其在道光壬寅(1842)至咸豐癸丑(1853)這十餘年間所填。」《晚清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頁143。
31]譚新紅(1970-)《清詞話考述》(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頁110。
32 王韜〈《芬陀利室詞話》序〉,《詞話叢編》,頁3627。
33 《芬陀利室詞話》之〈柳來賦闌干詞〉條,《詞話叢編》,頁3638。柳東即馮登府(1783-1841)。
34 參陳廷敬(1639-1710)、王奕清(1665-1737)等編纂:《御製詞譜》(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內府刻本;臺北:聞汝賢[1902-1986]縮印殿本,1964年9月),卷一,頁14-16;又《康熙詞譜》(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10月)卷一,頁8-11。
35 《御製詞譜》,卷八,頁138-141;又《康熙詞譜》,卷八,頁232-237。
36 《詞話叢編》,頁3633。案滕固(1901-1941)於編後識云:「又詞話卷一,先生謂嘉慶末識周保緒先生於田若谷邑宰署中,此殆先生晚年追敘時所誤記,或嘉慶末嘗見保緒先生他處也。檢《寶山縣志》官師表,田若谷三知寶山,其末任係嘉慶十四年(1809),而去任之年,係嘉慶十七年(1812),時先生方五歲,曾否於任內識周,無由證實。」《詞話叢編》,頁3679。又蔣敦復〈百字令〉注云:「保緒客吾鄉,幼時頗蒙獎借。」參《芬陀利室詞》之《白華詞》,頁65-66。又王韜《蘅華館日記》1855年10月2日云:「(周)蔭南宜興諸生,以其父《介存齋志古文詞稿》四冊贈予。」參楊柏嶺(1968-)編著:《近代上海詞學繫年初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頁59。則蔣敦復借讀《存審軒詞》約在咸豐四年或之後。
37 見潘鍾瑞《香禪精舍集》,轉引自《近代上海詞學繫年初編》,頁65-66。
38 《詞話叢編》,頁3639。
39 轉引自《清詞話考述》,頁110。
40 況周頤(1861-1926):《蕙風詞話.人間詞話》(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8月),頁25,27,33,47,52,62,86,87,171。